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哲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1985年由沈阳机电学院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原为国家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1998年起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校本部位于沈阳市,在辽阳市设有辽阳校区。目前正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预计2008年校本部将搬迁到新校区。
学校设有16个学院、2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实践中心。共设44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49个学科和学科领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有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传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5个辽宁省重点学科。建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风力发电技术工程技术中心、高电压强电流与新型电机重点实验室、复杂曲面数控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镁合金及其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一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基地。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 31272人,其中各类研究生2213人,本专科生16592人,成人教育学生8749人,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独立学院)学生3718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649人。专任教师1194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37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5人、教授、副教授507人,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及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已经接近教师总数的40%。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专业学会理事长、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专家、国家和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名师、省部级优秀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
目前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45万平方米。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目前学校已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1500亩建设新校园,预计将于2008年投入使用。
学校与日本、德国、英国、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近30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从198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从1999年开始与英国鲁顿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已经形成700多名学生的培养规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11万名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坚持以装备制造业相关学科专业为主,电气、材料、机械、仪器仪表等学科相互融合,工、理、经、管、文、法等学科专业相互支撑的学科与专业特色。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拓展国际合作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为主 , 同时培养研究型人才、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作风朴实、基础宽厚、工程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为主,积极辐射全国装备制造业和其他行业领域。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形势下,沈阳工业大学正秉承“自强,笃行”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立足辽宁、服务全国、以工为主、特色突出、开放式的多科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使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进入全国地方理工类院校前列,成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沈阳工业大学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于2002年成立研究生学院,是沈阳工业大学建设追求更高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秉承沈阳工业大学优良传统的同时,以严谨求实为标准,努力创新。在积极结合辽沈地区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科技进步需要的同时,努力建设以理工为主的高层次、开放式、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
沈阳工业大学自建校以来,共培养了6万余名各类专门高级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严谨求实、勤奋创新”是学校的治学传统,培养出的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均有沈阳工业大学杰出毕业生的身影,在国家建设东北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历史机遇中也必将做出更大贡献。
沈阳工业大学已走过半个世纪的辉煌,21世纪的沈阳工业大学正在加快步伐,孜孜以求,开拓进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所立足辽宁、服务全国、以工为主、特色突出、开放式、多科性的地方重点大学,使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位于全国地方理工类院校前列,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